葛沽的由来

葛沽的由来

葛沽镇的历史有确切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,北宋时葛沽为葛沽砦,是宋军屯兵驻防之所,葛沽砦北面的海河当时是宋辽和宋金的界河。元朝至大三年蒙古军和汉军万余人在直沽至葛沽地区屯田十万公顷,并设“镇守海口屯储亲军指挥使司”,葛沽在这一时期开始成为海河漕运的中转码头,勾连海河水域和渤海的海上交通。明朝燕王朱棣靖难之变后

,建都北京。专设天津卫,才有天津开埠,是海河的漕运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。通过海河,南粮北调,北盐南输,葛沽都是重要的转运码头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天津海防巡抚汪应蛟于白塘口、葛沽两处,垦田5000亩,其中水稻2000亩。明万历四十一年(1613年),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徐光启寓居津门。见天津荒地多,地价贱,决定开垦荒地种植水稻。他先后4次来津,在葛沽购置田产20顷,一半近海河,作“围田”植稻,并亲自参加农事活动,对改造盐渍地总结出宝贵经验。他在《粪雍规则》中记载:“……但葛沽屯田兵又言,初年碱地不宜稻莳,下多不发,二年以后渐佳,后来更不须上粪,尤盛不碱者” 。

明崇祯三年(1630年),户部尚书毕自严奏令巡臣崔尔进在葛沽依汪应蛟之法屯田养兵,得到朝廷的准许。明崇祯十二年(1639年),天津巡抚李继贞在葛沽大兴屯田。清康熙、雍正、

乾隆三朝是葛沽历史上最为荣耀的时期,至今皇帝的行宫遗址还保留在海河南岸。清晚期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,葛沽又是抗击外族侵略的前沿阵地,如今河弯处的河底淤泥中,还能找寻到八国联军残舰的零散残骸。

葛沽的由来

1948年建葛沽市,1949年改葛沽镇,1962年改公社,1983年改葛沽乡,1985年建镇。1996年,面积41.6平方千米,人口5.2万人,辖泰东、兴中、群裕、东官房、曾庄、北园、新房、盘沽、十间房、高庄一、高庄二、大滩、小高庄、邓岑子、辛庄子、殷庄、刘庄、东埂、杨惠庄、西关、南辛房、三合、石闸、九道沟、杨岑子25个行政村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站长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xwlkj77.com/shzs/1681621901295053.html